第100章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最新网址:www.ibiquxs.info
    腊月廿二日,李致远携长沙知府堵胤锡赴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访问在南楚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

    其实早在八月张献忠率大军进攻长沙的时候,由于曾在岳麓山一带与官军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李致远今天之所以来岳麓山,当然不是来重修岳麓书院的,现在这种时候哪来的功夫管什么书院,在国家兴亡面前,文教还排不上号。

    他是听从堵胤锡的建议,来书院寻访人才的。

    本来李致远对那些只知死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是看不上眼的,现在这种时候真的指望不上这些书生,还是刀枪好使。

    但想了想他现在正缺文书,来这里找几个善于文辞的书生也不错,也就同意了。

    同堵胤锡带着几个随从入了山,发现这里的确毁坏的不轻,尤其是建筑屋舍,几乎毁坏殆尽。

    李致远在现代是来过岳麓书院的,没想到现在竟然是这般模样,“堵知府,你确定书院现在还有人在?”看着不远处残破不堪的房屋,他担心可能要扑空。

    堵胤锡点头道:“李抚台放心,下官同书院山长吴道行有几分交情,他做山长已有十年之久,对岳麓书院有极深的感情。”

    “书院毁于战火,他亦十分痛心,自抚台你收复长沙,他就一心想重修书院,前几日还去府衙找过下官,只可惜长沙刚复,事务繁多,实在无瑕顾及书院,再者府里财政拮据,也无力整修书院。”

    “但他并未放弃,一直在长沙城里奔走呼号,呼吁本地士绅及曾在书院受业的学子捐资。”

    “据说有不少他的门生故友都回了长沙,一面慷慨相助这位老山长,一面也聚于书院讲学论道。”

    “书院虽遭浩劫,但也总有一两间尚算完好的房屋,对有志于求学问道的读书人来说,有一间能遮风挡雨的陋室就足矣!”

    李致远也赞道:“这尊师重教、艰苦求学的精神倒是可嘉!”

    但内心里却叹道:“只可惜读的这些圣贤书在面对屠刀时还是没啥用啊!”

    没过多久,一行人即进入残破不堪的书院内,虽倒塌破败的房屋众多,但由于前些日子的大雪覆盖了火烧的痕迹,看起来并不是太乱,也的确是还有几间屋子还屹立未倒。

    又朝里走了一小段,寒冷刺骨的山风由于有建筑所挡,风势有所减弱,李致远隐约听到了人声。

    没过多久,即有一年轻的书生迎了出来,先是朝李致远一行人深深地作了一揖,然后才道:“不知到访我岳麓书院的是哪里来的贵客?”

    李致远和堵胤锡都未穿官服,天又冷的很,全都穿着厚厚的袍子,就算这人以前见过堵胤锡这个长沙知府,现在这样怕也是认不出的,更不会想到长沙城内现在最大的两位官员会在这个时候跑到已经毁坏的岳麓书院来。

    “书院已毁于战火,院内现在破败的很,恐怕难以接待各位……”

    堵胤锡上前道:“本官是长沙知府堵胤锡,这位是新到长沙的李巡抚,今日想来拜会一下书院的老山长。”

    “不知你们老山长可在否?”

    这书生慌忙拜道:“原来是李抚台和堵知府两位贵人到访,恕晚生有失远迎。”

    “晚生邝鹏升,岳麓书院山长正是家师,此刻正在后院讲学,诸位若是不嫌弃屋舍残破简陋,不如随晚生一同入内,也好暂避外头的严寒。”

    堵胤锡转头询问李致远的意思,见他点头,遂开口道:“也好,请你带路吧。”

    几人跟着邝鹏升,很快就到了后院,即见到一幢较为完好的房子,门窗都有修缮过的痕迹。

    这时已能听清屋内的声音,似乎是在说什么“天理”、“人欲”、“平天下”的,李致远对古代的哲学思想实在是提不起太多兴趣,也就没太在意。

    只是略有些奇怪,他已经听堵胤锡说过了,这个吴道行已经八十多了,怎么听起来不像?

    “一定又是王夫之在讲学了!”邝鹏升有些兴奋地推开了大门,只见屋内满满当当都是人,或坐或立,都聚精会神地望着台上的一名年轻儒生,听他滔滔不绝地讲授他的理论。

    “王夫之?那个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李致远立刻想起这人来了,“名人啊!”

    王夫之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比现在的李致远只大三岁,此时他还是一个翩翩少年。

    李致远对他的理论和学说没有太大的了解,只记得他在明末清初是没起什么作用的,抗清是抗清了,但未翻起任何浪花来。

    最后躲进深山里,做了一辈子明朝遗民,终身未曾剃发,成功地保留了华夏衣冠,比黄宗羲和顾炎武这两位大儒要幸福得多。

    但之所以他能安全地隐居深山,也是因为明末清初之时,王夫之的名气还远不及黄、顾二人。

    不过他的思想和学说倒是在晚清火了起来,对湖湘学派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曾国藩,对王夫之极为推崇。

    但即使是曾国藩,也认为王夫之不宜当官处理国事,他认为王夫之对人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其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

    也就是说此人并不能救现在的天下,对此时的李致远基本上没啥作用,还是堵胤锡、张煌言这类人靠谱有用,是真正文韬武略的大才。

    或许此人的学说和思想的确精妙,也有非常可取的独到之处,可在李致远眼里,现在的王夫之甚至还不如一名能造出质量优良的鸟铳的工匠、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有朝一日若李致远真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人倒是可以派上用场。

    曾经的李致远对儒家学说是没有半点好感的,一度中二的认为,若儒家学说既不能经世致用又不能死节明志,只堕落成邀名求官的学说,那还不如一棍子打死的好。

    就是在前不久,他还是这个看法。

    直到他巡抚楚南,发现在湖广沦陷之时,坚决抵抗张献忠贼军,为国尽忠、杀身成仁的地方将吏、退休回乡的官员、士绅极多。

    更有很多诸生号召乡民抗贼,乃至满门死绝,而投降贼军的不是没有,但是相对较少。

    而从西北传来的邸报来看,则刚好相反,投降从贼的多,拼死抵抗的少,甚至于拒官兵入城而主动开城迎贼。

    一南一北,竟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不能不让李致远深思了。

    李致远曾再三思量,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是这些年北方灾害更大,战乱更多,百姓生存的更为艰难,对朝廷更加失望。

    二是因为南方文教更为鼎盛,读书人更多,忠君爱国的思想更深入人心,李致远一直鄙视的儒学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这还只是汉人之间的争斗,等到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改制之后,也是南方反抗的更为激烈,无数普通老百姓以死抗争,屠城之多之惨烈也是北方所不能比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南方士人更多,文教更胜,其华夷观也就更深。

    尤其是这个王夫之,他的学说就极为强调华夷之辨,且“华夷之防”远大于“君臣之义”,他认为“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

    在满清入关之后,王夫之对农民军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并且与农民军余部合作以抗清。

    尽管王夫之反对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起事,但他认为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即使朱明朝廷灭亡,中国也不能由夷狄来统治。

    所以李致远对王夫之这一点还是比较欣赏的,更觉得儒家学说也可以取其适宜的加以利用,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对儒家学说及孔门子弟就应该利用、改造,使其退为百家学说之一,绝不可任其一家独大,以致其固步自封、迂腐堕落,这绝不是华夏之福。

    却说此时屋内众人皆朝外面望了过来,邝鹏升忙为众人介绍起来,接着又进屋搀扶一年迈老者出来迎客。

    “老朽就是岳麓书院的现任山长吴道行,二位贵人远道而来,请恕老朽怠慢之罪。”

    李致远忙道:“老先生言重了,本官和堵知府冒昧造访,多有打扰,还望老先生和诸位勿怪。”

    双方客套一番,互相谦让着进了屋,屋内毕竟烧着炭火,暖和许多。

    吴道行有些疑惑地询问李致远此行的目的,李致远也不多绕圈子了,往王夫之身上瞟了几眼,呵呵笑道:“本官是来看诸位才子的!”

    “没想到如此严寒的天气,还有如此众多未来的国之栋梁居于陋室坐而论道,足见我荆楚大地人才之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拍马屁的话李致远自然是不吝惜的,使劲儿地吹吧,大家高兴就好。

    却没想到吴道行眼睛一亮,大赞道:“好!好!好!”

    “上联‘惟楚有材’,语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本是楚才晋用的典故。”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

    “现在让李抚台这么一改,倒是别有一番意味,真合了我岳麓书院之大名,老朽多谢李抚台赐联!”

    “他日重修书院之时,必将此联书于大门之上!”

    “难道现在还没这个话么?”李致远一愣,他还以为这句牛逼闪闪的对联已经出现好几百年了呢,这一不小心又改变了历史进程啊!

    —————————————————————————————

    注1:现在岳麓书院大门前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是清朝嘉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袁名曜(1764-1835)写的。

    据说当时有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出了上联“惟楚有材”,让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于是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并不是“唯”的意思,“斯”,这里,整句话就是说:楚地出人才,这里更是英才汇聚之地。

    注2:王夫之(1619年-1692年)的哲学思想还是很有名的,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他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对王阳明的心学也有所批判,他的学说对晚清及以后的湖湘学派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乃至其后的老毛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廿二日